图片来源:射线商城
近日,一篇关于中国CT球管市场的分析文章引发上海医疗器械博览会思考, “国产CT球管占有率不足5%”?“替代球管市场注定萎缩”?读完后小编虽然也感觉博主的文章数据详实,观点独特,但却也忽略了国产医疗装备行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。
一言以蔽之,尊重但并不完全认同。
所以,Medtec 有源医疗设备展也想从技术突破、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三方面,探讨国产CT球管的真实潜力。
一、市场容量被低估?国产球管的增量空间
“2025年中国CT球管市场约4.1万支,其中国产占比不足2500支。”这个数据是真的吗?是的,但这一测算存在两个盲区:
1、存量市场的替代加速:中国CT保有量超5万台(2024年《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报告》),且二级以下医院设备更新需求激增。随着国产球管寿命从3.5MHU向5.3MHU迭代,性价比优势正推动替代率提升。
2、增量市场的本土化红利:2024年国产CT市占率已超60%(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),联影、东软等头部企业正逐步采用国产球管供应链。例如,联影uCT960+搭载的自研球管寿命达8MHU,已通过三甲医院验证。
真实情况是国产球管在增量市场的渗透率有望从“不足10%“提升至30%以上,存量市场替代率或突破15%,总量或达万支级。
二、替代球管没有未来?用户需求才是终极答案
“替代球管不符合各方利益”,但现实是,恰恰相反:
1、医院成本压力倒逼选择:三甲医院或许追求原厂球管,但基层医疗机构更看重性价比。例如,来自公开招标数据显示,某国产5.3MHU替代球管价格仅为进口同规格的60%,且保修周期延长至2年,已覆盖全国80%县域医院。
2、技术兼容性突破壁垒:国产替代球管并非简单模仿,而是通过逆向研发+正向创新。如深圳某企业通过AI算法优化阳极散热效率,使兼容球管寿命接近原厂90%,且通过ISO 13485认证。
比如来自医院的年报数据并表明,2024年浙江某三甲医院采购国产替代球管用于老旧GE设备,单支节省采购成本40万元,年故障率反而下降15%。
三、“老外更便宜”是伪命题?
供应链自主化的降本空间
“进口球管比国产便宜”,这一现象目前仅存在于部分低端型号,且背后是短期市场策略。
1、国际巨头的价格战本质:反倾销调查确实证明了,Varex等企业通过倾销3.5MHU球管来压制国产,但8MHU以上高端型号价格仍居高不下。例如,西门子8MHU球管单价超5万美元,而国产同类产品报价仅3.2万美元。
2、国产供应链的降本潜力:随着钨靶材、金属陶瓷管等核心部件国产化以后,国产球管成本有望再降15%-30%不等,竞争砝码又一次增加。
图片来源:射线商城
再加上我国的政策加持真的很给力,2025年《高端医疗设备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目录》将CT球管列入优先采购清单,公立医院国产化率考核权重提升至50%。
四、破局关键:从“替代”到“定义标准”
其实国产球管的市场到底是不是虚胖,我们可以暂时搁置不讨论。因为国产球管的未来不在低端内卷,而在技术话语权;不在于被动替代进口产品,而在于主动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,甚至引领技术迭代。
以下是国产品牌的一些突围的成功案例,多少也能给一些后来者参考。
1、联合研发模式:打破技术壁垒,实现高端突破
首先,国际巨头,如GE、西门子的球管技术优势,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与顶级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。国产厂商若想实现“超车”,必须走“产学研医”协同创新的道路,这方面东软就做得很到位。
东软医疗与中科院合作的液态金属轴承球管已经有所突破。
传统CT球管采用滚珠轴承,转速受限且易磨损。东软联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,开发出液态金属轴承技术,将阳极转速提升至12000转/分钟,散热效率提高30%。
而根据东软医疗2024年发布的临床测试报告,搭载该技术的球管在5.3MHU条件下,连续工作寿命突破1.2万次曝光,比进口同级产品约1万次还要高很多,且故障率降低40%。
据称该技术已应用于东软NeuViz Glory CT,并在山东某三甲医院完成2000例临床扫描,球管更换周期从18个月延长至28个月。
再比如,联影医疗与高校联合攻关的8MHU高耐久球管也很给力。
联影从2018年起就与上海交大合作,针对阳极靶材进行材料优化,采用梯度复合钨基合金,使热容量提升至8MHU。
直至2024年,联影uCT Atlas搭载的自研球管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审批,单支售价较进口同类低25%,约2.8万美元,已进入国内50家三甲医院供应链。
从行业趋势来说,2024年《中国医疗装备行业技术发展报告》指出,国产球管在5.3MHU及以上市场的占比从2020年的3%提升至12%,预计2026年突破25%。
科技部“十四五”重点专项中,“高端医疗装备核心部件”专项拨款超20亿元,明确要求国产化率≥50%,这都是国产替代的强心针。
2、服务增值策略: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解决方案”
国际品牌的垄断不仅靠技术,更依赖“设备+服务”的绑定模式。国产球管若想破局,必须跳出低价竞争,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。
这个方面,深圳安健科技的“球管+AI质控系统”就很先锋。
因为传统球管故障多因操作不当,比如过热、过载等,安健科技开发AI实时监控系统,通过动态调整扫描参数,延长球管寿命。
数据对比显示,在广东某县域医院试点中,搭载AI系统的国产球管(5.3MHU)实际使用寿命从14个月延长至22个月,故障报警准确率达92%。
未来医院完全可以按照“扫描次数”付费,降低初始采购成本。该模式已覆盖全国200家基层医院,复购率超80%。
另外,珠海瑞能的“以旧换新+回收再制造”策略也很创新。
瑞能兼容了环保与经济性,联合了第三方机构,对废旧球管中的钨靶材、铜阳极进行回收提纯,再制造成本降低35%。
此举市场反馈相当不错,2023年,瑞能再制造球管在二级医院市场占有率从5%提升至18%,单支价格仅为新球的60%。
政策上,国家卫健委《公立医院成本管控指导意见》明确鼓励“设备服务化”采购模式,2025年试点范围将扩大至30个省。 数据报告上,中国医疗设备后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突破1000亿元,球管维保占比超20%。怎么看,都是前路光明,仍有余粮。
结语:
总结一下,国产球管的未来是“技术+生态”双驱动。
技术突破比如液态金属轴承、高容量靶材……,是国产球管立足的基础,而服务增值的AI质控、再制造等则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。随着政策支持与临床认可度提升,国产球管完全有可能在5年内实现从“边缘替代”到“主流选择”的跨越。
国产的CT球管行业绝非“虚假繁荣”。在医疗控费、国产替代、技术创新的三重驱动下,未来5年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。与其纠结“蛋糕属于谁”,不如思考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——毕竟,当国产球管成为主流选择时,定义市场的规则制定者,也必然是我们自己。
文章来源:射线商城
文章内容仅供知识交流分享使用,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关键字: